2024年9月20日

在香港政府工作的30年里,吴志华做过香港海防博物馆的参观馆长,在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做过古建筑和考古研究。来到香港政府康文署之后,他又把目光从历史博物馆投放到艺术馆,不断拓宽自己在文博行业的边界与可能性。

团队的国际化、多元化恰是香港文化与文明的缩影。独特的地理、、历史背景让香港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气质,这也赋予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文明互鉴方面的强大优势。

2022年7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截至目前,观看人数已突破110万人次。自2023年年初内地和香港恢复通关以来,内地观众人数陆续上升,占比也已超过30%。

“亚洲会是世界的未来。”吴志华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表示,整个世界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中心将会从西方逐渐转移到亚洲。而加强与湾区博物馆合作是未来工作的重点,他也多次强调“湾区博物馆群”这一理念。

南方周末:香港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和中西文明的文化节点,在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在哪里?

吴志华 :地理位置很重要。香港在中国南面,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一个窗口。过去很多中国文化人是透过香港看世界。

香港是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地理、历史背景在这里中西交汇,有文化的、有的。整个城市比较包容、开放,容易接受一些不同意见、不同观点、不同文化。香港的特征就是包容和创新,这也奠定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创新开放,不同跨界”的基调,用这种创新和生活化的角度去演绎文物故事的方式,使得展览既能够传承故宫文化,又能以全球视野使中外艺术有一个更深入的交流和对话,同时赋予香港故宫更活跃、年轻、时尚的文化氛围。

另外,香港是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一直以来,香港是中国观察世界的窗口。未来在提高香港、华南地区乃至整个大湾区观众的艺术文化水平、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香港故宫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通关以后,大湾区跟香港整合到已经不能分开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大湾区观众、华南地区观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可以通过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跟一些内地博物馆更紧密的合作,如通过文物展览交流的方式实现。

香港可能在过去对建设文化技术方面来说比较擅长,所以我们可以把一些值得参考的经验引进给内地的同行。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为例,我们的研究策划团队不全是香港人,也有内地人,有故宫过来的,有从加拿大过来的,也有英国、美国人。

正是这些不同地域、专业、背景带来的经验和眼光,赋予了博物馆团队独树一帜的开阔视野。他们可以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和展示故宫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吴志华 :我们策划每个展览的时候,都非常小心且注意看它的内容。思考怎样才能吸引内地观众的兴趣,外国观众怎样才能看懂、看得有兴趣?这个是不容易的。

观众跟文物之间有一个联系,也很重要,所以整个参展内容我们都有反复讨论过。有时候要平衡学术跟观众兴趣口味,团队在策划展览里头能有优势。

文化艺术是没有语言的。我们团队很多人有在欧美等地的工作经验,非常了解西方观众口味,我们的展览都是中英双语的。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平台,将好的展览推广至外国,同时引进外国优秀展览,进行对等的交流活动。

未来,我们还会引进一些国际展览。其实过去国际展览我们出现的问题,就是以西方主流文化为主,包括法国、意大利、英国。

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文化是西方文化,好像西方文化代表了世界文化,这当然不是。我们希望往后会有一些是非主流的,对过去文化文明也有影响的文化引进到香港,以及以后再引入内地。

在过去,伊斯兰文化被一些西方媒体妖魔化了,这是不对的。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化传播、宗教文化、文学艺术影响很大。香港没有一些关于伊斯兰文化的展览,所以我们希望将来有。

我们现在很努力跟中东一些国家,例如和土耳其谈一谈有没有一些合作的可能,可以带到香港,带到内地。还有我们希望让一些中国好的展览走出去。现在有一个金器展览是非常有机会送到外国去的。

香港故宫不只是展览故宫的东西,我们将来会是一间以故宫为本,放眼世界,促进中西对话的文化平台。亚洲、欧洲以至全世界的东西,只要有一个相关的文化议题,都将是我们进行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南方周末: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在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化文化城市,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和贡献有哪些?

吴志华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于2022年7月 3 日正式对外开放,在过去 9 个多月里,应该说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喜爱。观众人数马上要面向第100万观众。过去都是以香港观众为主,在通关以后,现在内地观众已经陆陆续续上升,占比超过30%,海外的观众大概有10%。

香港已经发展为一个国际化文化城市,文化区有M+博物馆、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有康文署辖下的香港艺术馆,都是亚洲最好的博物馆,所以香港文化艺术的发展非常乐观。

我们希望是作为一个城市中心的博物馆。往后有很多展览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其他文化交流项目也都要围绕文化交流课题。这体现了香港的历史特点。

香港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在一百多年前交给英国以后,变成一个中外文化交融的地方,对中国改革开放也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在历史背景之下,香港作为一个中西文化交流,一个有历史背景的城市,需要更多的人做好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作,文明互鉴,文化交流。

吴志华 :跟湾区博物馆合作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现在通关以后,要赶快重新建立一个沟通合作的机会。境内的政府投入文化事业,对整个湾区发展非常有意义。

比如说有些好展览,在香港做的话可以吸引内地观众过来,广州有展览,吸引香港观众过去参加。对未来的展览,无论是我们积极利用湾区文化资源,还是跟外国博物馆合作,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做“湾区博物馆群”。

这也将加强群内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博物馆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学术交流等,从而推动群内博物馆的共同发展,打造以博物馆之名的城市文化共同体。

但是随着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博物馆应该怎样更好回应观众要求?如何利用观众的兴趣推动文化产业?我说的这个文化产业不单是纪念品,是怎么利用文化资源影响到其他不同的电影、电视、传媒、出版……很多都可以做,所以要了解观众。

在我看来,香港观众和大湾区观众已经分得不太开,大家的消费力很高,要求也高。但我看到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湾区跟香港都一样,文化艺术人才不够,流失得比较厉害。

现在我们跟一些大学进行合作,他们很感兴趣。已经有几个大学希望开一些课程,是关于一些文化艺术人才的。现在大学有个好处是,可以引进外国一些相关的、有经验的人才,配合香港特点,配合我们需要的课程,这些人才也可能就在大湾区内不同的地方流动。

吴志华 :亚洲会是世界的未来。我觉得整个世界发展未来会有个很大的转变。过去以西方为主,现在重点会慢慢移到亚洲,所以亚洲市场很重要。所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还有其他博物馆,应该思考怎样跟亚洲的一些博物馆展开合作。

日本文化的展览、韩国展览还有东南亚的展览等,虽然大家之间文化不同,如可以通过展览一起合作,亚洲地区博物馆的“交换前景”是很大的。

但从人才、财力等方面来讲,这个是不容易的。比如整个经费可能有1000 万、2000 万,不是一般城市能承担的,不过有财力也会有观众。

2024年9月,我们将与四川省文物局合作,举办三星堆特别展览,呈现以三星堆为代表的距今三千多年前四川境内青铜时代的考古新发现,展览在香港结束后,还计划将珍藏带到世界各地展出。

此外,也有和其他博物馆合作的海外文化展览,像2023年2月刚闭展的“艺苑寻珍——列支敦士登王室收藏名品”,以及4月中旬开幕的“百样玲珑——卡地亚与女性”特展。

南方周末: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如何将其特色的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融入到未来的展览和文化交流项目中,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吴志华: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会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讲师,这个“重要”就体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展览厅。

我们有九个展厅,有不同的主题。不单是体现故宫文物、明清宫廷的文化,它背后还是很重要的。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大家都知道明清皇宫的收藏是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还有清代虽然是满洲人的政府,但是背后很多都是过去 5000 年中国的传统,就是中国“道”这个理念,体现中国文化。

其中五个展厅都是以故宫文物文化为主,另外两个展厅集中在香港收藏及香港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用多媒体与故宫文物对话。我们希望是有中国文化、有外国文化,透过文化借鉴交流加深对人的过去、文明的了解。

2022年11月到2023年1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做了一个“列支敦士登王室系列展览”。这个展览有趣的地方是,它跟清代是同一个时期的。但它是小国,康熙可能不太了解这个小国在哪里,可是列支敦士登王室在欧洲中部非常热衷收藏文物,还有中国文物。所以我们这期展出的是中国文物。它通过一些西方的工艺加工,将中西文化艺术品汇合在一起。艺术不是搞单边主义,有交流,大家互相欣赏对方。

这个展览我们开了三个多月,反映非常好。收费120块港币,在过去,香港很多博物馆都是免费,一些展览一般 10 块钱或者 20 块钱,所以这是比较贵的价格。但很多观众都买票过来,三个月就有11万观众,效果非常好。

2024年有两个关于中华文化的展览,两个关于世界文明文化的展览,所以我们往后都是这样,每年有两个展览,通过展览还有很多教育学习活动。

文化交流除了展览以外,现在还准备有两场大型国际研讨会。2023年9 月份是关于考古的,10 月份是关于文物保护的,文物保护领域我觉得这空间很大,因为现在国家对文物保护非常重视,思考怎样去通过新科技、新技术,把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得更好。

其实外国过去几百年有很多很重要的文物都是在一些博物馆收藏,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负责中国文物保护的外国专家,跟中国的专家聚在一起有一个讨论。所以将来年底准备开启一些文物保护或者国际研讨会,这个活动我们希望每年都做。

南方周末:你曾经担任过康文署的副署长,康文署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的研究经历,应该对博物馆的发展是有更长远和更高的一个目标要求。

吴志华 :我在政府工作了 30 年,到过不同的岗位工作。我在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负责古建筑跟考古,到康文署以后,从历史博物馆拓展到艺术馆,然后再一个工作就是表演艺术图书馆。

通过我的工作,我认识了很多文化界的朋友,文化界的团体,跟他们沟通以后,我知道他们工作需要什么。所以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有个非常明显特点就是,我们朋友很多,合作伙伴很多,看我们很多展览,有设计师参与、艺术家参与。

因为现在我们人手不多,只有100人,不能做这么多工作。很多工作我们都通过跟一些文化艺术团体合作,一起用故宫文化题材,他们帮我们设计。比如我们现在算是有一点品牌,可能有些机构就愿意赞助我们,我们也会利用这个钱和一些文化团体合作,我认为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大、更好。

在我看来,香港故宫不是故宫博物院的“分馆”,而是一个能够让古今中外对话的平台,好比是个超级联络人,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世界。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