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2015年夏天,30岁的香港人陈升和20多家香港初创企业负责人拿到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下简称“梦工场”)的免费办公室钥匙,成为深圳前海的第一批“拓荒者”。

“拓荒”一词并非夸张。当时,深圳南山半岛西部的广东自贸区前海蛇口片区刚刚正式挂牌运作不久,其中,方圆15平方公里的前海片区大部分都由填海而来,还是一片荒凉滩涂。

伴随着附近工地的轰鸣声,这群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年轻人撕去了桌椅上的塑料薄膜,兴致勃勃地把电脑、机器一一搬进位于前海中央的白色小楼,开始了“北上”的创业之路。

4年后的今天,陈升早已从梦工场“毕业”。当年,他在前海成立的学学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快速发展,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陈升依旧经常回前海,和曾像他一样逐梦于此的人们交流分享。

5月28日,深圳大雨。受央视某摄制组的“点名”约访,陈升再次来到梦工场。一身休闲打扮的他面对主持人,用几乎不带香港口音的普通话侃侃而谈。

几年前他在深圳安家,妻子来自四川,儿子已经5岁。他现在一边创业一边攻读香港科技大学的哲学硕士,一周7天中,在深圳和香港的时间不多不少,都是3天半。

陈升的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深圳前海“首批掘金者”,或者“北上港青”的代言人,也有人把他叫作“深漂创客”。

他口中的“湾”,指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深圳、香港这两座一河之隔的城市联动,更是焦点中的焦点。

从英国大学毕业后,他回到香港,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金融企业找了一份工作。但生折腾的陈升很快辞职,和几个朋友合伙在香港创办一家为年轻人提供职业咨询的公司。没过多久,他们就在深圳福田设立办事处。

“因为很多客户来自内地,但他们打长途电话咨询非常不方便。关键是很多人不太信任,但其实又很需要我们的服务。有些人专门托亲戚跑到我们在香港的公司看一看,拍完照片才肯走。”说起最初“北上”深圳的原因,陈升有些哭笑不得。

陈升并非个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梦工场累计孵化创业团队共计356家,其中港澳台及国际团队176家。超半数创业项目成功拿到融资,累计融资总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

在借鉴前海经验的基础上,类似于梦工场的创新基地近年在深圳遍地开花。例如去年开始运营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福田),目前已入驻20多家创业团队,香港和深港合作团队占到90%。这个“离香港最近的孵化器”位于深圳和香港跨境边界的河套地区,紧邻皇岗、福田两个口岸,总体办公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舒糖讯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耀威每天从大厦19楼办公室抬起头,就能看到河对岸的“老家”。他的团队有30多人,香港人占了近一半。24小时通车的皇岗口岸加上连通两地的香港东铁线,让他们实现了每天跨境上班。

除了内地市场,他最常提到的是场地。资金紧张时期,他把办公室租在深圳的城中村,环境不理想,招聘也困难。而梦工场当年给他们免费提供了一年半可拎包入住、100平方米左右的新办公室。

还有资源对接。梦工场在园区里设立创业学院,经常组织创业讲堂和讨论会,提供投融资、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咨询。园区内还有多家孵化平台机构供初创企业选择。

税收减免政策也常被提及。入驻前海的企业都可享有15%的企业所得税,境外高端和紧缺人才可享15%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

他的团队打造的是一款无创血糖连续监测穿戴设备。但将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并不容易。基础研究、算法框架搭建、硬件设计每一关都不好过,会“烧掉”大量投资。

“香港市场相对比较局限,但在深圳,你可以说服投资人和员工,真的有那么大市场。深圳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比香港多。”何耀威感慨。

2018年,何耀威的团队拿到两项资助:来自深圳市科创委的50万人民币,以及香港创新科技署“企业支持计划”200万港币。但经费发放方式存在很大不同:前者的资助在申请通过之后直接发放,最终验收成果;后者则需要企业先行筹款,等项目通过验收后才能获得补贴,而且整个流程长达两三年。何耀威认为,深圳的做法更能帮到初创企业。

前海随身宝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玮强当年选择深圳,同样是为了“活下去”。“90后”的他,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一次北京大学的交换经历,让他充分感受到内地浓厚的“双创”氛围,萌生了把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想法。

他所研发的具有防偷盗功能的智能化箱包,在各类校园创新比赛中就初露锋芒,团队也因此顺利进入香港科技园。但在产品落地期间,物料成了最棘手的难题:“香港地贵,没有工厂,我们想做小批量生产不知找谁。国际物流的运费又很贵。”

郭玮强把目光投向河对岸。自2013年起,他一次次直奔深圳华强北,只为寻找所需配件。“项目需求在那里,我们不动的话怎么办?”他答得理所当然。

2015年,他和创业伙伴受邀来前海参观,听完政策,便坚定了北上决心。报名参加梦工场组织的项目路演后,他们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驻,后获得A轮千万级意向融资,订单额超千万元。

“我很喜欢大湾区企业这个说法,不局限在某个城市。”他觉得,大湾区的核心要义就在于“合作”二字,“其实大湾区这些城市一直都在,只不过现在画了一个圈,政府推行各种政策,我们能做的是去整合不同地方的资源优势,从中寻找合作机会。”

今天的前海,高楼林立、绿草如茵。汇丰集团、恒生银行、东亚银行、周大福等香港知名企业均已在前海开展业务。梦工场昔日空荡荡的办公室,如今几乎每个工位都坐着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梦工场开园一年后就已满员,目前有几十家在排队。

“不仅是我们在成长,前海也在成长。工作人员一直都很用心了解我们的需要,每个季度都发问卷,了解我们的诉求点,并作出改变。”郭玮强说,不管今后去哪,前海是他在内地的第一站,“就像家一样”。

今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霍启刚答记者问时主动介绍了自己在香港青年中所做的调查数据——认同和一般认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理念的高达83%,但愿意在大湾区里求学、居住、创业、就业的,分别只有16%、23%、20%、21%。

霍启刚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香港青年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他们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对内地环境不熟悉,缺少人脉网络,和家人朋友分离得比较远。

郭玮强觉得,距离并非主要原因,关键还在于“心理门槛”。他发现,一些港人来内地前,都自以为了解内地,实际上很多想法比较片面。他希望香港年轻人多来内地走走看看,“会发现这里不只有喜茶和海底捞”。

实际上,深圳科技创新产业近年发展蓬勃,GDP增长迅猛,去年首次超过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第一的城市。长期来往两地的陈升认为,主动积极参与大湾区的发展,能为港人特别是年轻人提供拓展事业的新空间、也为香港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