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长治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一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复核工作的通知》《山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长治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长治市实际,立足1个总体目标,围绕5大重点行动,落实15项具体任务,强化5项保障,制定长治市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15155”行动计划,指导未来三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工作。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文化思想,牢牢把握“七个着力”重大要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为驱动力,加快形成全市规划统一、布局均衡、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增强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全市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坚持人民性原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提升长治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因地制宜、深入推进长治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提炼,加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长治文化”贯穿到公共文化服务各项工作当中,打造专属公共文化符号。

积极融入全省“十四五”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格局,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统筹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完善提升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以创新发展为驱动力,提高公共文化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非遗传承与旅游、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建立长治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新局面。

到2025年,全市实现公共文化设施高效运行,文化品牌高品质呈现,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数字化服务水平更高,社会化发展成效显著,人才队伍更加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更加紧密,公共文化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形成具有长治文化特色、在中部地区发挥标杆引领作用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织密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打造10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5个街头文化站点,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实现高质量服务内容供给,打造4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文化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百万人口文化志愿者数量不少于60000人;数字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数字资源更新量超过1000TB;全面落实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各县(区)试点开展社会化运营工作;公共文化和旅游充分融合发展,达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

1.继续优化布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市博物馆、市图书馆、武乡县“七馆合一”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潞城区图书馆、壶关县图书馆在建场馆的启用进程。培育黎城县黎侯文化博物馆、上党区荫城铁器博物馆、平顺县太行三村生态博物馆、襄垣县老物件博物馆等各类博物馆,打造更多长治文化窗口。筹建潞州区红色军工博物馆和军工小镇;推进平顺西沟展览馆建设,实施李顺达故居、红旗渠源头改造工程,丰富中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地”。推动滨湖文旅中心、常平小镇、壶山温泉、欢乐太行谷、丹泉小镇等综合文旅度假区文化设施建设,健全景区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各县(区)每年根据实际情况改造升级一批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新建、维修一批乡村舞台,对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老旧设备进行维修更换。(责任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博物馆,各县区政府)

2.“四个路径”推进新空间建设。一是联合建设。与辖区内实体书店、咖啡厅、自习室、免费公园、企业、社会组织等联合,以合作、共建、冠名等方式共同运营、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二是嵌入式打造。在大型商圈、重点景区服务中心、康养度假区、民宿、体育场馆、文化艺术公共空间、博物馆、美术馆等综合体内部开辟出一块独立区域,通过空间改造设计建成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三是提档升级。对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街道(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中心等功能布局进行改造、拓展功能,建设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四是融合打造。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各县(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的共建共享。3年内,每个县(区)各打造10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园林中心、市博物馆,各县区政府)

3.遴选“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年内,每年评选10个“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弘扬“长治文化”的精神地标。制定“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管理运营和等级评价等机制文件,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各县(区)文化和旅游局依据文件标准负责推荐、申报,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跟踪指导、验收与授牌工作。各县区政府定期梳理、总结、上报“最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通过山西公共文化云平台及主流媒体进行展示推广,组织部分优秀案例参加全国、省级重大文化和旅游活动交流展示。(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博物馆,各县区政府)

以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群众文化活动、曲艺和戏曲文化传承等方面为着力点,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4.打造“艺汇长治”中国曲艺交流中心品牌。以中国曲艺艺术交流发展为抓手,建立“中国曲艺名城”协同发展联盟,充分发挥政府、专家、行业组织优势,就曲艺阵地建设、曲艺品牌建设、曲艺曲种传承、曲艺人才培养、基层曲艺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深入交流合作。与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进行对口合作,学习先进地区经验。加强与北京的文艺演出交流合作,共同开展戏曲和曲艺知识培训,邀请首都公共文化专家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具体工作进行实地指导。举办“中国曲艺联盟高峰论坛”,邀请中国曲协专委会专家和中国曲艺领军人物汇聚长治,探讨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县(区)每年至少创作1部曲艺作品,积极参加全国优秀曲艺节目展演,申报参赛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群星奖”。(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各县区政府)

5.打造“悦读长治”全民阅读推广品牌。各图书馆与学校、机关、企业、军营、社区等结成阅读共建联盟,同时将新型阅读空间纳入“悦读长治”阅读服务网络,由市图书馆统一明确全市新型阅读空间“悦读长治”全民阅读推广品牌标识标牌。围绕“悦读长治”品牌,由市图书馆统筹,各县(区)图书馆围绕“中国神话之乡”“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院”“中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主题,每月引领主办一项覆盖全市的主题阅读活动,并与其他县(区)图书馆、全市各行各业、阅读新空间充分联动。每年底在市图书馆进行活动成果展示,邀请积极参与活动的优秀读者进行分享交流,并为其颁发“悦读长治”全民阅读推广人证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市文联,各县区政府)

6.打造“百姓舞台秀”街头文化站群品牌。建立健全具有长治特色的街头文化站群管理机制,为群众街头表演提供规范化管理指南。开通“‘百姓舞台秀’长治街头文化站”数字专栏,方便群众进行站点预约、报备文化活动内容、观看文化活动直播以及进行评价和意见反馈。建立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机制,每年推荐一批在街头文化站群表演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成为长治全民艺术普及推广人。市文化馆统一指导,各县(区)文化馆分别管理辖区内文化站点位,推动每个县(区)至少打造出2个街头文化站点。(责任单位:市城市管理局、市文旅局、市园林中心,各县区政府)

7.打造“戏聚长治·唱响盛世——非常梨园直播周”品牌。采用“戏曲+文旅+直播”方式,邀请全国多个剧种领军人物和青年领军同台献艺、展示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戏曲之美,在为广大观众奉上一场场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剧目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交相辉映的文旅盛宴同时,全面对外推介我市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风光、非遗文化和特色产品,通过全媒呈现立体传播长治的神话之密、古建之美、红色之脉、风光之胜、康养之福。活动通过优酷、爱奇艺等网络平台,以及“长治全媒体”抖音号、“i长治”视频号等长治市直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全程直播。(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提升各文化场馆的使用率,为广大群众提供质量更高、范围更广的数字文化服务。

8.完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加快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和展陈工作,运用前沿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智慧博物馆,通过“文物数字化”和“知识传播”并行模式,增加展览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建立、开通长治市博物馆APP平台,形成集门票预约、讲解预约、云上观展、互动交流、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线上数字体验平台。定期通过APP平台征集直播主题,开展主题直播活动,提升线上观展体验。推动有条件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园等配建数字化展馆,增加沉浸式数字化设施。(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市文旅局、市园林中心、市博物馆,各县区政府)

9.实施“智慧图书馆”工程。结合总分馆制建设,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平台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构建市、县(区)公共图书馆联通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推进“一站式”阅读服务功能。推进数字终端设备建设,配置自助办证、自助借还、数字阅读资源设备。推进古籍、红色文化资源等数字化转化,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各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及微信公众平台,持续继续开展主题电子图书荐读、阅读平台推介、阅读推广等活动。(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10.推进城乡数字文化馆站互联互通。建立戏曲和曲艺等长治特色艺术门类专题数字资源库,与国家公共文化云平台、山西公共文化云平台及各县(区)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在市文化馆设立直播中心,以各县(区)文化馆作为分中心,各乡镇(街道)作为服务点,分别配备完善的软硬件系统,形成联动的直播体系。建立文化馆线上数字平台,通过平台完善活动发布、用户预约、扫码签到、用户参与、用户评价、活动推送等功能。(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11.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市县两级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严格执行《山西省部门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明确承接主体条件、购买内容、绩效管理等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行政区域购买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并向社会公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根据指导性意见、目录和相关要求组织实施。各县(区)以政府购买的形式试点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鼓励试点单位采取“连锁式”运营模式降低成本。(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12.培育“四个一”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体系。一是健全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注册招募、服务记录、管理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星级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认证制度,推荐表现突出的优秀团队和个人参与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二是搭建全市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统一实现对志愿者的信息化管理。三是在各县(区)现有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队伍基础上,引导更多文化团队和个人、自媒体旅行博主、教师、学生等成为志愿者。四是全市统一打造一系列长治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市文明办、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各县区政府)

13.推动非遗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串联各县(区)非遗研学基地,开展研学教育实践活动。利用现有文物空间,建立非遗工坊,传习非遗技艺。以长治古建、彩塑等传统文化为内核,开发文创产品。利用上党区(女娲补天)、屯留区(羿射九日)、潞州区(神农稼穑)、长子县(精卫填海)、平顺县(大禹治水)区域内神话典故资源,与影视剧创作公司合作,开发神话系列文创产品。做精以布艺黎侯虎、长子铜乐器、上党堆锦等非遗文创、手工艺品为主的系列产品,推出一批“来长必买”文创伴手礼。(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14.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长治市的遗址遗迹、红色文化故事、红色英雄人物等以诗词、雕塑、旅游演艺和虚拟现实等方式融入文化纪念馆及景区,把优秀文化、太行精神文化内容纳入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培育和提升省级和国家级红色旅游精品研学线路,让红色旅游真正成为弘扬传承传统和文化的重要途径。组织文化专干、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能人、民间红色收藏家、少儿讲解员等参与红色文化旅游志愿服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旅局、各县区政府)

15.推动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具有旅游秉赋的乡村进行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建设,设置游客服务站、文史展示厅、乡创工作室、非遗市集等板块内容。各县(区)至少规划建成1个文化雕塑,推动成为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专属标志。在景区、宾馆、驿站、民宿、房车营地等场所设置以“悦读长治”为统一标识的书吧,作为图书馆服务点。将具有长治文化特色的宣传画、标识等融入到旅游售卖产品中,向游客传递文化内涵。将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标识纳入旅游标识牌展示,方便游客就近体验公共文化服务。(责任单位:市文旅局、市乡村振兴局,各县区政府)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摆在全市工作重要位置,由长治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调度三年行动计划工作。各县(区)成立工作专班,全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工作。

各级政府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意识形态基础,严格落实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举办和文艺作品创作等的意识形态责任制,形成层层把关、层层审核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各项工作任务。

将公共文化资金合理纳入各级政府预算,重点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相对薄弱县(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及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机制。

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丰富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事业编制人员、社会化购买、文化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的格局。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人员配备,加强人才培养工作,每年针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级分类培训。

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宣传方案,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优秀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活动、人才等宣传报道,将宣传推广工作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工作全周期、全过程。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