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经过一系列的开发和创新,GPT-4进入全面植入微软Office的阶段,这预示着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应用最广泛的AI芯片产品,GPU在这场人工智能风暴中备受瞩目。

首先给大家讲解一下什么是GPU?GPU是计算机显卡的核心,在PC、服务器、移动设备和AI解决方案等许多应用程序和设备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如今火热的人工智能场景的服务器通常搭载的就是GPU、FPGA、ASIC等加速芯片来支撑高吞吐量的运算需求,为图形视觉处理、语音交互等场景提供算力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之前透漏,ChatGPT需要三万多片英伟达A100GPU,初始投入成本约8亿美元,并且自2012 年以来,AI训练任务中的算力增长,所需算力每3.5月翻一倍,已经超越芯片产业长期存在的摩尔定律–晶体管数量每18月翻一倍。多种事例均证明,如今GPU需求的高速增长正呈翻倍式增长。

那AI时代逼近,又在美国禁售高速GPU的背景下,GPU的国产化进程如何?国产厂商又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首先我们要知道GPU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架构等因素决定的性能先进性和计算生态壁垒。一方面,性能先进性体现在高精度浮点计算能力。训练需要密集的计算得到模型,没有训练,就不可能会有推理。而训练需要更高的精度,一般来说需要float型,如FP32,32位的浮点型来处理数据。

另一方面,生态也是GPU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英伟达早在CUDA问世之初就开始生态建设,AMD和Intel也推出了自研生态ROCm和one API,但CUDA凭借先发优势早已站稳脚跟。为解决应用问题,AMD和Intel通过工具将CUDA代码转换成自己的编程模型,从而实现针对 CUDA 环境的代码编译。

凭借核心竞争力优势,目前英伟达和AMD(美国超威半导体)已经是国际上非常成熟的GPU巨头了。英伟达公司的GPU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图形学、科学计算、深度学习等领域,而AMD公司则是全球第二大独立半导体设计师,涉及CPU、GPU、服务器等多个领域。

但由于CUDA的闭源特性,以及快速的更新,后来者很难通过指令翻译等方式完美兼容,即使部分兼容也会有较大的性能损失,导致在性价比上持续落后英伟达,之前国内厂商面临的困境也是来源于此。所以国内GPU厂商纷纷大力投入研发迭代架构,谋求构建自主软硬件生态。

但近年来,国产GPU也逐渐进入了主流市场。并且自2020年开始,国内GPU行业融资环境有较大改善,初创公司遍地开花,2021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达到53.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0.3亿元),同比增长68.6%。其中GPU服务器以91.9%的份额占国内加速服务器市场的主导地位;神经网络处理器(NPU)、ASIC和FPGA等非GPU加速服务器占比8.1%。预计2024年中国GPU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到64亿美元。

在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科技创新等方面也均有积极的发展态势。在国产GPU进化方面,华为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其异构计算芯片的研发工作,例如华为的麒麟系列芯片,包括麒麟970和麒麟970 AI,都集成了自家研发的AI芯片NPU,这使得华为手机等移动设备也具备了很高的AI算力。

可仍需要承认的是,国产GPU产品离高端市场还有距离,存在与国外领先水平的差距,尤其在科学计算、人工智能和新型图形渲染方面。同时美国政府还限制高端的GPGPU售卖给中国客户,要求英伟达的A100、H100系列和AMD的MI 250系列及未来的高端GPU产品售卖前需要先获得美国政府的许可。而这几款芯片均为用于通用计算的高端GPGPU,通常应用在人工智能计算的云端训练和推理场景以及超级计算机中。

并且除了技术差距,国内GPU企业的发展还面临着资金压力。新创企业不仅面临原材料和制造能力的供应紧张问题,还必须承受来自国内外同业的竞争压力,而对于GPU创企而言,巨大的研发费用和资本开支是必需,但长期、持续的利润支撑才是GPU跨代发展的强劲驱动力。

总之,随着中国GPU市场的转型和升级、国内GPU企业的迅猛发展,国产GPU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还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相信这些企业在技术上的不断突破相信会进一步刺激市场需求,推动市场进一步扩大。未来,国产GPU有望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