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

近来香港时局惹人关注,虽然离2017香港特首选举还有遥遥4年,反对派引发的争议已经喧嚣尘上。除去此前反对派一直煽动的争取普选,年初,他们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占领中环”,以致香港特首梁振英压力不小。9月,英国政府公然插手香港普选,美国驻港总领事夏千福也随即频发暧昧言论。显然,反对派和境外势力蠢蠢欲动、欲有所指。他们要干什么?读者未必不知。

面对发难,中央政府驻派香港的中联办立足事态中心香港,掷地有声:《中联办官员:占领中环把香港推向》、《中联办官员批英国欲支持香港普选:蚍蜉撼大树》、《中联办官员:已做好英国乱港准备》。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中联办,在充分展示了我国维护香港稳定、坚持一国两制政策的决心和立场的同时,也令不少读者心中疑惑,中联办是什么机构?它为何能代表中央政府再三发声?它曾被称为新华社的“大分社”,为什么?中联办和中联部有什么关系吗?

追本溯源,中联办身世复杂。作为中央政府驻派香港的机构,它的全称是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而14年前,它并不叫这个名字。那时的中联办还延续着1947年5月以来的名称,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为什么一个政府驻派机构要用通讯社的名称呢?这与香港复杂的历史条件紧密相连。在香港回归前,中国政府不承认香港是英国的殖民地,因而不在港英当局管治之下的香港设大使馆或领事馆等外交机构。在这种条件下,中央政府决定授权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驻香港最高代表机构,令其在完成国家通讯社驻港分支机构的新闻职能的同时,履行中央赋予的各项职责,负责与港英政府进行联系和交涉。

50年后,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仍继续延续历史,作为中央人民政府授权的机构履行职能。当时,由于总部在北京的新华通讯社在香港也有一家新华社香港分社,于是人们称前者为大分社,后者为小分社,而小分社如今的正式名称是新华社香港亚太分社。

1999年7月2日,在香港回归两年之际,香港特区政府的《政府宪报》公布,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是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特区设立的机构之一。同年12月28日,国务院第24次常务会议决定,将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更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中联办。从此,中联办的称呼正式落定。在香港,仅有三家升国旗挂国徽的机构,外交部驻港特派公署、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特别行政区部队,以及,最近读者经常在媒体中看到的中联办。

(三)促进香港与内地之间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联系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增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意见;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奥运冠军访港时少不了中联办的宴请;13年芦山地震之时,香港各界的1.72亿港元捐款则是通过中联办捐赠至芦山;内地学生赴港读书通常需要到中联办登记;英国插手香港政务自然也有中联办的果断回应。

中联办的前身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成立后,一直坚定履行着中央政府赋予的各项职责。但在港英当局管治之下的香港,直到1960年代后期,随着香港形势的变化以及与中国关系的发展,港英政府才开始委派港英顾问与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保持联系。1978年9月30日,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举行国庆招待会,第二十五任港督麦理浩首次参加。从此,其后历任港督每年出席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举行的国庆招待会成为了惯例,一直延续到香港回归之前。

1947年,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在第一任社长乔冠华的领导下开始了各项工作。更名为中联办后,原正、副社长也改名为中联办正、副主任,并由当时的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姜恩柱,出任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首任主任。2012年12月18日,国务院正式任命“60后”张晓明为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

长期以来,新华社香港分社在香港社会发展及回归上均扮演重要角色,曾参与边境事务洽谈、输东江水会谈及回归事务等。据中评社07年报道《“总有一天,我们要把五星红旗插到港督府”》, 老中青三代的中联办人在其成立一个甲子之际,齐聚一堂共同分享了中联办成立60年间的风雨点滴。

前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助理兼社工部部长李伟庭,加入新华社香港分社时年仅18岁。他回忆,在47年的“创业”之初,新华通讯社香港分社在九龙尖沙咀弥敦道172号一个还不足200平方米的地方,开始了“沟通中西”的通讯工作,当时的工作包括每天收发北京新华总社的中英文电信。李伟庭说,自己当年的工作是“刻钢板,写蜡纸”,每项工序都是人手操作,工作十分艰苦。

李老回忆,新华社香港分社同人都认为自己有一个共同使命:香港回归,“当时社长黄作梅的总有一天,我们要把五星红旗插到港督府讲话,一直激励着我努力工作,迎接这一天的到来。” 而最令李伟庭老人印象深刻的是,当年他的办公楼下有一雄鸡饭店,每当工作加班超过12点后,他都会用一毛钱买一个小面包相比当时每月才20元的工资而言,这已是十分“奢侈”的享受了。而如今回顾历史,李老认为,是“每天都把北京声音传向全世界”的理念让工作辛苦的他们总是精神饱满。

而属于“中年一代”的新界工作部副部长潘绍新,则是1991年由广州借调新华社香港分社。比起李老创业时期的艰辛,当时他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都已大为改善。潘绍新说,由于香港回归后实施的“一国两制”是全无古人的全新事业和课题,没有先例,他们只能不断探索、学习、实践和总结,因而每天也处于十分紧张状态,常常感觉特别的累。而比起前辈,他们这一代人的希望又有不同:“不但要看见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港督府上,还要看到一国两制在香港贯彻落实”。

潘绍新坦言,对于他们,经常要面对国家与家庭的取舍,而大部分人选择了“重事业、轻家庭”。2004年秋天,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工作十分忙碌,坚守岗位的他连母亲的最后一面也未能见上。当他翻开相簿,才发现这些年来一直未与母亲有过合照,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已是34年前拍摄的。念及家庭,潘绍新惭愧地说:“我不是一名合格的父亲,不是一名称职的丈夫,也不是一名孝顺的儿子。”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两辈人的努力下,中联办的工作已渐见成效,但“新一代中联办人”仍面对着市场上的不同选择。宣传文体部陈义珠表示,自己无悔加入中联办,她形容:“这是一条崎岖的道路,但也是一个广宽的舞台,相信有更多年轻人接过前辈使命,继续为一国两制努力。”

说了中联办,不得不再提一提另一家机构,中联部。由于缩写只差一字,即便内涵有天壤之别,二者照样易被读者混为一谈。上文说了中联办身世复杂历史悠久,其实,中联部也不简单。成立于1951年的中联部,全称是中央对外联络部,顾名思义,是党的对外联络机构,其首任领导是早期中国党的重要王稼祥。国务院赋予了中联办五大职责,而中国党领导下的中联部也有自己的党纪关系四大原则: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中联办的五大职责决定其工作内容涉及了从文教到政经等各方各面,为了充分履行各项职责,中联办下属有20多个部门。

而中联部机构设置则侧重外交事务,其旗下设有八局,涵盖了包括亚洲、非洲、拉美、欧洲等不同区域的政党间的联络事务。于是,你会看到《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会见金正恩特使》和《中联办主任:一国和两制不能割裂》,二者各司其职,共同履行着各自的使命。

而相比于中联办着重处理香港事务,中联部的工作对象曾经主要集中在各国党及其他左翼政党,而今天,其工作对象的范围更是扩大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政党、发达国家的社会党、工党、保守党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性质的政党、家及其国际组织。目前,在中联部的努力下,中国党已与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组织(多为执政党和参政党)建立了联系和往来。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